唐朝大战攻略官网(唐朝战争列表)

流程攻略 0 159

今天给各位分享唐朝大战攻略官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唐朝战争列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大唐击败吐蕃,功臣却被降罪身死,一场大战背后究竟有何隐情呢?

唐朝大诗人王维并不擅长写边塞诗,但他的一首《使至塞上》却为后人所称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率军进入吐蕃二千里进入掩杀,打了个大胜仗。朝廷派时任监察御史的王维出塞慰劳军队,《使至塞上》正是王维出塞途中所作。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吐蕃为报复大唐,出兵攻略河西,再次被崔希逸击败。

李隆基

这两场大战的原因要从唐朝和吐蕃之间的赤岭之盟说起。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打了近百年,双方也精疲力尽。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蕃订立了赤岭之盟,双方约定交好,进入停战状态,边境一片祥和。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很享受这种和平,他甚至与吐蕃的将领约定互不攻伐,并撤掉唐朝与吐蕃边境的树栅。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吐蕃攻灭唐朝属国勃律,让唐玄宗大为恼火。恰巧崔希逸派手下侍官孙诲入朝奏事,孙诲却向唐玄宗建议趁吐蕃不防备之时,杀入吐蕃,可打一大胜仗。唐玄宗心动,派太监赵惠琮跟随孙诲到河西察看情况。孙诲却和赵惠琮却矫诏让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发兵攻打吐蕃,于是发生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的这场大战。

李隆基

奇怪的是,这两场大战最大的功臣崔希逸在战后却被调离河西节度使,改任河南尹,同年崔希逸竟忧郁而亡。孙诲、赵惠琮也在同年去世。此战3大功臣接连去世,可以看出此战背后有着很深的隐情。

唐朝攻击吐蕃是不是背盟主要取决于盟约的内容,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赤岭之盟至少约定双方不主动攻伐对方,那么吐蕃攻灭了唐朝的属国勃律又算不算是背盟呢?可惜目前没有史料记载赤岭之盟的完整内容,因此无从得知。不过,此战过后,崔希逸、孙诲、赵惠琮连接获罪,实际上也表明了唐朝可能真是的背盟了,他们三人正是私下出兵攻打吐蕃,致使唐朝背盟,背上不义之名,才会因此获罪。 

唐朝时期的虎牢关之战经过是怎样的?

公元620年李渊登基三年后,平定西秦薛举北灭刘武周,于是唐朝在关中、陇右、河东的势力得到巩固。很合适天下维系这三足鼎立的局势,李唐王朝,郑国王世充,夏国窦建德三股势力各自占据一方。在这种僵持不下的局势中李渊决定主动出击,一举击溃王世充和窦建德一统天下,于是秦王李世民作为大将主动带兵出击,率领大军前去攻克洛阳王世充,在李世民的英勇指挥下,唐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攻势非常凶猛,随后窦建德决定率领10万大军出兵救郑,也就有了著名的虎牢关之战。

窦建德十万大军救郑

面对李世民势如破竹的进攻,没到两个月河南大部分地盘就被攻破,王世充连连溃败,眼看就要攻到洛阳城下,于是王世充连忙派人前往河北寻求窦建德支援,虽然窦建德与王世充有旧怨,但是大敌当前,如果唐灭了王世充那么下一步绝对就是攻打自己,难免不会唇亡齿难,因此窦建德派十万大军前去支援王世充。随后又派使者告诉李世民自己有十万大军不如各退一步,但是李世民没有回复,坚决不撤兵,在虎牢关据守。

猪一样的队友

窦建德虽然派出十万大军前来支援王世充,但是却迟迟不动手,要知道,当时窦建德有十万人而李世民只有三万多人的部队,绝对是压倒性的胜利。窦建德却在观望形式,想要看李世民和王世充二人两败俱伤,趁机一下干掉两个人。虎牢关当时只有3500人据守,即使有天险,以十万人对付三千多人也不愁不能拿下,但是窦建德就是没有出兵。

李世民以少胜多

虽然窦建德有十万大军从人数上占有优势,但是在李世民看来,这十万大军多是流民,缺乏正规训练,装备贫乏,同时他们人数上占优势难免会轻敌,于是就利用他们的轻敌作战。李世民通过白河牧马,引诱窦建德来攻,来攻则不出战,消耗敌军士气,及至中午,敌军饥渴疲惫时,以泰山压顶之势,倾巢而出,并直扑敌军心脏窦建德大营,一举擒获窦建德,赢得虎牢关战役的胜利。

唐朝著名的战役

1、唐灭东突厥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

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绩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

此战过后,突厥对中原的袭扰得到了遏制,还对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唐朝此后极少收到来自其他民族的袭扰。

而且突厥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从而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后来的开元盛世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同时增广了唐的北方统治面积,为后来的北庭都护府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歼灭西突厥创造了机会。

2、唐击吐谷浑之战

唐击吐谷浑之战是发生在唐太宗贞观九年的一次唐朝对外战争。由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拒绝朝贡,唐太宗派军队征讨。

唐军老将李靖高龄挂帅出征,在猛将侯君集、李道宗等人的配合下,唐军大破吐谷浑,吐谷浑全国投降于唐朝,伏允自缢而死。此役为唐军在西北各部族树立了威信,也向西扩大了唐朝疆域的实际控制范围。

3、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灭薛延陀之战,是唐太宗时期灭亡漠北薛延陀的战争。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

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

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勣在641年战胜薛延陀。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

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的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

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4、唐灭西突厥之战

显庆二年闰正月二十一日,唐以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率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发唐兵与回纥兵万余人,从北道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

又命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和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自南道招集西突厥余众。十二月,苏定方率军在金山(今阿尔泰山)北,击破处木昆部,其俟斤懒独禄等率万余帐归降,苏定方征调其千名骑兵从军。

唐朝采纳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建议,争取泥孰部(弩失毕五俟斤之一)共袭沙钵罗。苏定方率唐及回纥兵万余人至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西,沙钵罗率十姓兵10万将其包围。

苏定方命步兵持矛环据南原,自率骑兵列阵于北原。沙钵罗军三冲南原未逞,苏定方率骑兵乘势反击,大败沙钵罗军,追击30里,斩获数万人。

次日,唐军继续前进,胡禄屋等五弩失毕举部归降,沙钵罗与处木昆屈律啜数百骑西遁。五咄陆部闻沙钵罗兵败,也归附阿史那步真率领的南路唐军。

苏定方于是命令萧嗣业与回纥婆闰率骑兵向邪罗斯川(曳咥河南)进发,追击沙钵罗,苏定方与任雅相率新附之众继后。时遇大雪,深约二尺,诸将建议待天晴后再进军。

苏定方说服部众,利用沙钵罗以为唐军必然休兵的侥幸心理,踏雪昼夜兼程地继续追击。进至双河(今新疆伊宁北),南北两路唐军会师,又长驱200里,直抵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东北)沙钵罗牙帐。

沙钵罗及其将士正准备外出打猎,苏定方乘其无备,突然发起攻击,斩俘数万人。沙钵罗与其子咥运、婿阎啜等逃往石国西北之苏咄城。

苏定方乃息兵,令西突厥各部落返回居所,修通道路,设置驿站,掩埋尸骨,慰问疾苦,划定疆界,恢复生产。并将沙钵罗掳掠的牲畜、财物等,全部归还原主。

苏定方命萧嗣业率兵继续追击,自引大军凯旋。沙钵罗逃到石国,被石国人诱捕,送交萧嗣业。十一日,唐在西突厥故地设置漾池、昆陵二都护府,以阿吏那步真、阿史那弥射为都护,分统其十姓各部。

此战,苏定方对西突厥实行分化和重点打击相结合的方略,攻守兼施,及时反击,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终获大胜。

5、裴行俭破西突厥之战

西突厥阿史那步真可汗去世后,各部落多有散失,酋长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收集余众,附于吐蕃。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攻陷西域18州,唐天山南路之地尽为吐蕃所占。

二年四月,唐廷令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安集所属部众。调露元年,都支及其别帅李遮匐联合吐蕃,进兵

安西(都护府治所碎叶镇,今俄罗斯托克马克),威胁唐在西域的统治。六月,唐廷商议发兵讨伐事,裴行俭提出智取之策。

唐廷遂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今阿拉伯)使,以护送波斯王子回国继位为名,领兵西进,欲在途经西突厥境地时,见机行事,擒获都支等人,以安定西突厥各部。

七月,行俭等进至西州(治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召集当地豪杰子弟千余人跟随;扬言天热,需待秋凉再西行,使都支等人不加戒备。

随后,又以打猎为名,徐召四镇(龟兹、毗沙、焉耆、疏勒四都督府,均在今新疆境)诸部落子弟近万人,数日后,令其倍道西进。

行至距都支部落10余里,先派使者向都支问安,继派使者促其相见。都支与李遮匐原本相约于秋中抗拒唐使,不料唐军速至,被迫率儿侄首领等500余骑出迎,行俭遂尽俘都支等人。

然后,传其契箭,悉召诸部酋长前来听命,一并执送碎叶城。同时派出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进袭李遮匐。

途中恰遇李遮匐使者,即令其返回劝谕其主子,并讲明都支被擒等情况。李遮匐计穹,被迫投降。于是裴行俭遣波斯王子,自行还国,留副使王方翼于安西,加筑碎叶城。亲自押俘都支与李遮匐返回长安(今西安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战争

唐朝时的中日大战详细情况

那是白江口之战,也叫白河之战,是中国与日本的第一次大战,唐王朝全胜。

以下是资料:

660年7月18日,唐军进攻百济,义慈王宣布投降,百济灭亡。

百济灭亡后,其残余的势力把求援的目光落在了倭国。660年10月,鬼室福信遣使至日本,请求迎立在日本为人质的前百济王子扶余丰,并向日本乞求援师。为了保住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同时也为了缓和国内的政治危机,日本的齐明天皇很快就做出了送扶余丰回国和出兵援助百济的决定。12月,天皇及太子中大兄等从内地的飞鸟京移驾沿海的难波城,并成立了战时最高指挥部。661年7月,齐明天皇驾崩,太子中大兄素服称制,是为天智天皇。8月,天智天皇任命阿昙比罗夫,阿倍比罗夫,秦田来津分率前军、后军和别动队,组成了一支援助百济的远征军。9月,天智天皇遣将狄井槟榔、朴市田来津等率兵5000余人护送扶余丰返国即位。

公元663年3月,倭国天皇命毛野君稚子、间人连大盖等倭将率军2万7千人,渡海登上了朝鲜半岛,也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接攻击新罗军,占领了新罗的沙鼻歧、奴江两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军的联系,试图减轻百济残军的正面压力。

5月,唐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7000援军登陆仁存,并很快攻陷了熊津,与刘仁轨、刘仁愿部合兵一处,军势大振。另一路是新罗文武王(原太子金法敏)率新罗军,再次攻入百济。

在此时,倭国又向百济派出了10000余援军,倭军在百济的总兵力达到42000余人。

周留城座落在白江上游不远的左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8月17日,孙仁师、刘仁愿所率的唐军陆上部队和文武王所率的新罗军组成联军陆路部队开始对周留进行总攻,周留城外的敌军据点逐一被攻克,百济和倭国的守军相继投降。联军陆路部队完成从陆上三面包围了周留城的态势,但从周留至白江口一线尚在百济和倭军的控制下, 白江口系朝鲜半岛上的熊津江(今韩国之锦江)入海处形成的一条支流,白村江的入海口,百济可通过白江口得到倭国的海上支援,从而恃险固守。所以,白江成了百济生死存亡的最后生命线,双方都誓在必取。

封锁白江口的任务落在了刘仁轨率领的大唐水军身上。这支水军拥有战船107艘,大部分都是楼船、斗舰一类大型船只,兵力约7000人。当刘仁轨的水军迅速完成了白江口的布防后, 8月27日,倭国的第三批援军也到达了,倭军拥有400艘战船,但都是些小型船只,兵力约为12000人。从两军实力对比来看,倭军的船只、兵力虽多于唐军,但唐军船坚器利、装备优良,战斗力强于倭军。

8月28日倭军率先向唐军发起了进攻。历史上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首次大规模战斗在白江口展开。两军接战后,久经战阵、训练有素的大唐水军在刘仁轨沉着、冷静的指挥下,整支舰队进退有序、机动灵活。唐军以两艘战船为一组,远则以火箭攻击,近则以船头冲角撞击,充分显示了一支正规常备军和指挥官的高超军事素质。而倭军是由各地豪族私人武装仓促下纠合起来的乌合之众,也没有能把握瞬息万变的战场优秀指挥官,只凭着一股蛮勇、各自为战的落后战法,一窝蜂似的窜入唐水军的坚阵中。

开战后, 唐军与倭军互相发射火箭攻击对方兵船,但在唐军的大型战船面前,火箭并不是致命的克制武器,因为纵然大船的一部分着火,也能有时间扑灭。但对倭军小型船只则不然,一旦着火,很快就会烧及全船。烧成一团火的兵船,为了逃命势必到处乱窜。结果又纷纷撞上其他友船,火苗也跟着蔓延。不久,倭军的兵船就一艘接一艘被烧毁,倭军大将朴市田也被唐军射成了剌猬。

白江口水战前后共持续了两天,倭军的战艘悉数被毁,仅数艘逃脱,士兵溺死者不计其数。据记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寥寥数语,生动地描述了这一仗唐军大败倭军的激烈、壮观场面。

日本方面的记载是:“大唐军将率战船一百七十艘,阵列于白江村。戊申(27日),日本船师初至者,与大唐船师合战。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坚阵而守。己申(28日),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天象,而相谓之曰:‘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更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朴市田来津仰天而誓,切齿而嗔杀数十人,于焉战死。是时,百济王丰璋与数人乘船逃去高丽。”(《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

公元663年9月7日,守城的百济王子扶余忠胜见大势已去,遂于9月7日率百济守军及日本援军向我天朝投降;日本陆军闻此,也不寒而栗,“相谓之曰:‘州柔(即周留)降矣,事无奈何。百济之名绝于今日,丘墓之所,岂可复往?’”(《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遂于白江之战的幸存者一道乘船退回日本。百济各地的抵抗力量迅速失去了继续抵抗的意志,唐新联军不久就平定了百济全境,百济彻底灭亡。

白江口之战奠定了七世纪以来东北亚地区的基本格局。百济的灭亡使高句丽失去了南面的屏障,5年后的668年,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掉了高句丽。大唐帝国开始了朝鲜半岛直接的殖民统治,因而对唐来讲,白江口之战是大唐经略东北和半岛的第一个里程碑。

对新罗来讲,白江口之战奠定了它统一朝鲜半岛的基础,是最大的受益者。

而对倭国来讲,白江一战使得它的势力彻底被逐出了朝鲜半岛,使其感受了倭国落后的社会形态和唐朝先进的政治、军事、文化之间的差距。之后从665年开始,倭国接连派“遣唐使”赴华,对唐朝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将唐朝的律令制度、学术文化陆续传入倭国。客观上促进了日本的进步和发展。

望采纳~

唐朝对外的战争有哪些

1、唐与突厥的战争

武德三年至贞观四年(620-630) 唐与突厥第一次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其地并入唐朝。

贞观十六年至显庆二年(642-657) 唐与突厥第二次战争 :西突厥汗国灭亡,其地并入唐朝。

调露元年至开元九年(679-721) 唐与突厥第三次战争 :西突厥叛乱被平定,东突厥遗民成功复国,成为北方大患。

天宝元年至四载(742-745) 唐与突厥第四次战争 :后突厥汗国灭亡,回纥汗国臣服于唐朝。

2、唐与吐谷浑的战争

武德五年至贞观二年(622-628) 唐与吐谷浑边境战争 :吐谷浑屡被击退。

贞观八年至九年(634-635) 唐平吐谷浑战争 :吐谷浑被征服,为唐朝所控制。

3、唐在朝鲜半岛的战争

贞观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 唐与高句丽第一次战争 :双方均未达成目标。

永徽六年至总章元年(655-668) 唐与高句丽第二次战争 :百济灭亡,日本被击溃,高句丽灭亡,百济和高句丽故地并入唐朝。

咸亨元年至仪凤元年(670-676) 唐与新罗战争 :新罗吞并百济故地及部分高句丽之地,在军事对峙下,新罗臣服于唐。

4、唐与吐蕃的战争

贞观十二年(638) 唐与吐蕃边境战 :吐蕃被击退,臣服于唐。

龙朔二年至乾封二年(662-667) 唐与吐蕃边境冲突 :吐蕃吞并吐谷浑,成为唐朝最强劲的对手。

咸亨元年至长安二年(670-702) 唐与吐蕃第一次战争 :唐军先败后胜,保住了安西四镇,吐蕃臣服于唐。

开元二年至十七年(714-729) 唐与吐蕃第二次战争 :唐军胜利,吐蕃臣服于唐。

开元二十五年至大历十四年(737-779) 唐与吐蕃第三次战争 :唐军先胜、中败、后胜,河西陇右之地尽丧,吐蕃曾陷长安,而后吐蕃屡攻屡败,双方言和。

贞元二年至十八年(786-802) 唐与吐蕃第四次战争 :西域飞地被吐蕃、回纥瓜分,吐蕃军力被唐、回纥、大食严重削弱。

元和十三年至长庆二年(818-822) 唐与吐蕃第五次战争 :唐军胜利,吐蕃求和。

大中元年至咸通七年(847-866) 唐与吐蕃第六次战争 :唐朝收复三州七关、河西故地,吐蕃分裂。

5、唐与奚契丹(两藩)的战争

显庆五年(660) 唐平契丹 :契丹短暂反叛后全降。

万岁通天元年至开元三年(696-715) 唐与奚契丹第一次战争 :唐军败多胜少,两藩附于后突厥汗国,后突厥势衰,又内附于唐。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729-733) 唐与奚契丹第二次战争 :唐军胜利,两藩内附于唐。

开元二十五年至天宝十四载(737-755) 唐与奚契丹第三次战争 :唐朝先胜后败,两藩时降时叛,最后附于回纥汗国。

贞元四年(788) 奚、契丹犯边 :因为回纥臣服于唐,两藩年年来朝,此时契丹势衰,奚族崛起。

贞元十一年(795) 唐击奚第一战 :奚被击退。

太和四年(830) 唐击奚第二战 :奚被击溃,王被俘。

大中元年(847) 唐击奚第三战 :唐军主攻,两藩都已内附于唐。

光启四年至天复三年(888-903) 唐与契丹边境战 :契丹逐步征服掉势弱的奚、室韦,但被唐军击破,牛酒之会求和。

6、唐与大食的战争

开元二年至十二年(714-724) 唐与大食第一次战争 :唐朝先胜、中败、后胜,倭马亚大食势力被阻,唐朝势力在中亚扩大。

天宝九载至十载(750-751) 唐与大食第二次战争 :唐军惨败,随后阿拔斯大食逐步征服中亚。

7、唐与突骑施的战争

开元十四年(726) 突骑施进犯安西 :突骑施在唐与大食之间壮大起来,掠安西四镇而去。

开元二十四年至天宝三载(736-744) 唐平突骑施战争 :突骑施分裂,被唐朝控制。

8、唐与勃律的战争

天宝六载(747) 唐攻小勃律之战 :小勃律灭亡,并入唐朝。

天宝十二载(753) 唐攻大勃律之战 :大勃律被唐朝控制。

9、唐与南诏的战争

天宝九载至十三载(750-754) 唐与南诏第一次战争 :唐军败多胜少,南诏叛立,附于吐蕃。794年后附于唐。

太和三年(829) 南诏进犯西川 :南诏深入到腹地成都,大掠而去。

大中十三年至乾符二年(859-875) 唐与南诏第二次战争 :唐军先败后胜,南诏军力被严重削弱,臣服于唐。

10、唐与回纥的战争

大历十年(775) 唐与回纥边境战 :回纥被击退。

大历十三年至建中元年(778-780) 唐与回纥第一次战争 :回纥臣服于唐。

会昌二年至六年(842-846) 唐与回鹘第二次战争 :回鹘汗国灭亡,黠戛斯汗国臣服于唐朝。

仅以这10个对手的战争场数来说胜负:

第一次突厥战争,胜1。

第二次突厥战争,胜2。

第三次突厥战争,胜2、负1。

第四次突厥战争,胜3、负1。

吐谷浑边境战争,胜3、负1、平1。

唐平吐谷浑战争,胜4、负1、平1。

第一次高句丽战争 :胜4、负1、平2。

第二次高句丽战争 :胜5、负1、平2。

唐与新罗战争 :胜5、负2、平2。

唐与吐蕃边境战 :胜5、负2、平3。

唐与吐蕃边境冲突 :胜5、负3、平3。

第一次吐蕃战争 :胜5、负3、平4。

第二次吐蕃战争 :胜6、负3、平4。

第三次吐蕃战争 :胜6、负4、平4。

第四次吐蕃战争 :胜6、负4、平5。

第五次吐蕃战争 :胜7、负4、平5。

第六次吐蕃战争 :胜8、负4、平5。

第一次奚契丹战争 :胜8、负5、平5。

第二次奚契丹战争 :胜9、负5、平5。

第三次奚契丹战争 :胜9、负6、平5。

奚契丹犯边 :胜9、负7、平5。

唐击奚第一战 :胜9、负7、平6。

唐击奚第二战 :胜10、负7、平6。

唐击奚第三战 :胜11、负7、平6。

唐与契丹边境战 :胜12、负7、平6。

第一次大食战争 :胜13、负7、平6。

第二次大食战争 :胜13、负8、平6。

突骑施进犯安西 :胜13、负9、平6。

唐平突骑施战争 :胜14、负9、平6。

唐攻小勃律之战 :胜15、负9、平6。

唐攻大勃律之战 :胜16、负9、平6。

第一次南诏战争 :胜16、负10、平6。

南诏进犯西川 :胜16、负11、平6。

第二次南诏战争 :胜16、负11、平7。

回纥犯边 :胜16、负11、平8。

第一次回纥战争 :胜16、负11、平9。

第二次回鹘战争 :胜17、负11、平9。

另:

贞观十四年(640) 唐攻高昌之战 :胜18、负11、平9。

贞观十五年至二十年(641-646) 唐与薛延陀战争 :胜19、负11、平9。

贞观二十二年(648) 唐平中天竺之战 :胜20、负11、平9。

显庆四年(659) 唐平疏勒等三国 :胜20、负11、平10。

龙朔元年至二年(661-662) 唐平铁勒的战争 :胜20、负11、平11。

? 林邑犯边 :胜20、负11、平12。

关于唐朝大战攻略官网和唐朝战争列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